天台山之于浙东唐诗之路,是个特别的存在——目的地和精华段。据后世统计,《全唐诗》涉及浙东的1500多篇诗作中,写天台的达到1200多首,占到浙东唐诗之路诗篇的80%,数量和比例都十分惊人。近年来不断深入挖掘唐诗文化资源,匠心修复“唐诗之路”古迹,着力打造唐诗文旅经济带,赋能天台美丽经济,使之达到全域美丽、全民共富的的意境。2023年6月27日,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尚友书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之一:“美丽经济视域下的浙东唐诗之路——天台站”小分队在项丽莺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天台县开展调研活动。
驱车进入天台景区外围,迎面而来的是沿公路而立的有关唐诗之路、构建现代和合之城的宣传展示。接下来的三天,为了能较全面的了解天台山的历史文化。我们首先是走进天台博物馆,徜徉于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场馆建筑设计中,陶醉在馆内文物标本品种丰富,数量众多的陶瓷、青铜、书画、古籍及杂项等6000多件藏品中。在博物馆里体验了一场超越时空、融汇心灵的文化之旅。
其次,沿着诗人们的“足迹”,我们来到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国清寺,道教南宗的祖庭桐柏宫,天台山大瀑布。“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天台山留下的名句,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佛国仙境天台山的向往。国清寺就是镶嵌在天台山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道教南宗的祖庭桐柏宫,有王乔、葛玄、司马承祯、吕洞宾、张伯端等高道的仙迹,是东晋孙卓游天台赋中所说的“仙都”所在。道教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目标。道教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心理等有着重要影响。“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李白笔下的雪崖即天台山大瀑布。9级瀑布宛如一条白色玉带,倒泻于群山玉潭中,水声如雷,气势若虹,震天动地,撼人心魄。师生们在此,体验了大自然的壮丽,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唐代诗人所描绘的自然之美。炎炎夏日,瀑布在此刻成为了人们与自然及诗意相联的桥梁,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描绘。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天台山诞生了独有的和合文化。“和合”已成为天台的文化符号,更是天台城市精神之一。它将为天台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助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同学们在调研期间还深入周边的居民和游客,对他们进行了调查访谈。通过交流了解到,文化旅游对于天台山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受访者对于天台山作为体验唐诗之路的旅游风景线表示赞同,认为这个地方融合了文化、自然和历史的元素,让人沉浸其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天台的文化底蕴。
悠悠文脉世代相传,经历百年风雨的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诗路的现代发展吸引着大家的目光。6月29日,师生们来到平桥镇张思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大旅行家徐霞客两度游张思,留下一条清幽的青石子路,命名为“霞客古道”。师生们一同穿行于独特的青石巷道,领略古村风貌,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张思村作为唐诗之路的一部分,提供了唐代文化的真实呈现,展示了唐诗与生活、自然相互交融的景象。
沿着唐诗之路,团队继续参观了位于张思村的宗渊书院。书院的四善堂庄重古朴,气氛安静祥和,师生们完全沉浸其中。为了不辜负这样好的文化氛围,有同学即兴书法展示,师生们还在小型会议室里进行了一场有关道文化的探讨和学习,通过余永林老师的讲解,收获颇多。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天台作为唐诗之路的一部分承载着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台不仅是一个有着多处旅游景点的城市,更是一个能够让人们了解和感知唐代古文化的场所。这次实践活动让团队全体成员亲身感受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魅力,而通过与周边居民和游客的交流,同学们也更加坚信,美丽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基础,用文化吸引游客,推动地方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