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6月,由原社科部发展而来,负责组织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既是贯彻落实浙江省思政工作“双十举措”、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科建设、助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更大平台。原社科部隶属基础部,秉承“立德树人、为国植贤”的办学宗旨,坚持“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改革,以清晰的发展理念、强烈的改革意识、扎实的工作举措,着力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育人与社会服务上实现更多突破,取得更大成绩,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学院定位与发展目标
1.1 学院定位与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负责组织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学院使命,认清学校和学院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历史方位,以“精准发力,提升内涵”为目标,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牢牢守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和《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我校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既有成绩和条件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大力加强课程与学科、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针,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全力提升学科水平,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水平居于全国民办高校前列。
1.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院作为新成立的部门,尚存在部分其他部门、学院、教师个人对学院的性质、定位、目标、职责认识不清的情况,思想上容易产生误解,工作中容易产生推诿。学院教师对学院的历史方位与发展目标,尚未形成统一思想,尚未认清学院成立对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学院目前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育人与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极其薄弱,尚不能满足学校对学院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学院全面提升内涵的要求。对于学院来说,唯有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方向、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教学改革常抓不懈,全面推进学院建设,使之成为国内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头羊。
2.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政教师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与引进并进,不断扩大师资规模、提升队伍水平,建设一支人员精简、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80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教师10名,即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接近1/4;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占比13.8%。其中16名专职教师中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比例达到56.3%;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即拥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到一半。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五个一批”理论人才,2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1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次获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次获省高等学校“教坛新秀”称号,2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暨“优秀辅导员”称号,4人多次获选我校“心目中的好老师”奖或提名奖;获得过省部级科研奖4次,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4次,等等。2017年10月29日,我院林依爽老师在浙江省第十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附表1:全校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基本情况
2.2 教师发展与服务
2.2.1 立足自身培养,促进队伍成长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既有专业背景雄厚的政治学、哲学、史学类博士,有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行政人员,有深谙学生心理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也有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不一,主要工作内容各异,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的稳定,发挥不同身份人员的特长,是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先育己。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教师必须首先真学、真懂、真信。建设独立、开放的图书资料室,购买、订阅丰富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及相关历史、哲学等研究的著作与刊物,所有专兼职教师及研读会学生可借阅图书、使用资料室(附2017年购买部分书籍目录)。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师生做精彩报告(附三年来部分讲座),举办“当代思潮研判”系列论坛,张玲、罗云等博士就“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主题,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展开批判,使思政课教师紧跟形势,明辨是非,提升理论修养。2017年8月18日至22日,学院组织33名专兼职教师组成“不忘初心·重上井冈山”培训班,开展为期5天的“井冈山精神”学习教育活动,重走革命道路、重温入党誓词,从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使全体思政课教师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党性得到锻炼。
附表2:2017年购买部分书籍目录
书名 |
作(编)者 |
书名 |
作(编)者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
余源培 |
“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 |
王义桅 |
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 |
聂锦芳 |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
陈先达 |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 |
俞吾金,陈学明 |
重读抗战家书 |
中宣部宣传教育局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
衣俊卿 |
摆脱贫困 |
习近平 |
西方哲学简史 |
赵敦华 |
知之深爱之切 |
习近平 |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
所罗门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 |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
中国哲学简史 |
冯友兰 |
习近平讲故事 |
人民日报评论部 |
中国思想史 |
葛兆光 |
习近平用典 |
人民日报评论部 |
附表3:2015年部分讲座概览
主题 |
主讲人 |
时间 |
国学的内涵、精神、核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
吴光,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 |
2015.9.25 |
古代欧亚草原部族文化中的狼 |
尚永琪,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 |
2015.10.8 |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谢尔盖·阿布拉梅科,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 |
2015.10.23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宣讲 |
应雄,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 |
2015.12.29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热 |
张应杭,浙江大学教授 |
2016.1.5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廖可斌,北京大学教授 |
2016.5.6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影响 |
马驰,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
2016.11.7 |
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
章义和,全国政协委员 |
2017.3.28 |
中国传统儒商的成就与精神 |
徐国利,上海财经大学历史系主任 |
2017.4.24 |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守教学纪律。严把教师入口关、上台(讲台)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学习,严守课堂纪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把好进口关;把师德和育人工作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估奖励等的重要标准。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进行评估把关,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对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和教师职业规范的教师,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在课堂内外或与学生交流中,采用不当案例或发表不当言论的,按其情节轻重、影响恶劣程度,予以警告或取消当年度任教资格;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必须接受再教育,在取得学院认可前,不宜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当年度不安排教学任务。
三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不同的机会与平台,扬长补短,推动成长。为一线辅导员提供教学平台,鼓励辅导员上讲台、学理论、提水平;为纯专任教师搭建育人平台,助其深入学院、深入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助其深入城乡、深入社区,为社会提供服务。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助教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积极选送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校外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省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积极报考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教育,现有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调研及到基层、企业调研、挂职,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到省内外高校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为教师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提供资助和支持,积极培育学术研究带头人;将思政理论课教学骨干培养与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支持思政理论课教师担任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四是创造条件,团队协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搞好科研,是搞好教学的需要,是学院提升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学院每学期举办科研交流会,邀请教授、博士和青年教师交流论文撰写和课题申报的经验与方法,鼓励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团队协作,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联合科研处设立校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每年遴选6个教学、实践或理论研究专项,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推动青年教师勤思考、多锻炼,排除畏难心理,积极投身科研工作。
附表4:三年来部分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一览
作者 |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陈俏巧 |
北魏佛教素食考 |
兰台世界 |
刘斌 |
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场域中的权力冲突与平衡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罗云 |
论公平与秩序: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 |
学术论坛 |
余永林 |
罗素如何告别泰阿泰德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余永林 |
历史时间中的意识形态 |
浙江社会科学 |
张玲 |
中国妇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摩擦问题 |
求索 |
金劲彪 |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大学教学 |
金劲彪 |
完善新建本科高校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几点思考 |
高等工程教育 |
章清 |
大学生电子就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附表5:三年来思政课教师承担市厅级及以上级别课题一览
项目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等级标准 |
罗云 |
变化社会中的信用:马克思现代性的视角 |
省部级-一般项目 |
毛艳 |
“义新欧”铁路与浙江经贸发展研究 |
市厅级-一般项目 |
陶恩前 |
城市化进行中杭州拆迁致富农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
市哲社 |
杨礼雕 |
媒介信任的修复和重建机制研究——基于城市突发事件 |
市哲社 |
杨礼雕 |
4R危机管理理论危机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效能研究 |
市厅级-一般项目 |
杨礼雕 |
基于新媒体群落育人服务范式研究 |
教育规划 |
尹晓敏 |
民营经济强市建设视野下的杭州民营企业负担调查及减负建议 |
省部级-重点项目 |
尹晓敏 |
浙江省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负面清单管理改革研究 |
市厅级-重点项目 |
尹晓敏 |
作为“五水共治”之关键的杭州市工业治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
省部级-一般项目 |
尹晓敏 |
以国家治理新境界为旨归的我国全面依法的现实挑战与战略举措研究 |
省部级-一般项目 |
尹晓敏 |
杭州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
市厅级-一般项目 |
尹晓敏 |
杭州特色小镇建设实证研究——以丁兰智慧小镇为例 |
市厅级-重点项目 |
余永林 |
罗素的知识论研究 |
省部级-一般项目 |
张玲 |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现代启示 |
市厅级-无拨款项目 |
章清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
省哲社 |
2.2.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构建有利于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学科、岗位分类原则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师考核,教学业绩考核采用学生、督导、同行专家等多类评教体系,综合考虑教师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力等综合因素,除教学、科研等基本业绩外,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辅导学生课题、社会实践、新闻宣传工作等方面的业绩。学校鼓励以教学见长的教师申请“教学为主型”教师职称及岗位,并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专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更加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育人、思政、党建工作实效。
2.3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继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力度,创造条件鼓励更多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争取在五年内使教授和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兼职教师达到20名。选派骨干教师到海内外一流高校、师从知名导师学习深造,推动教师下企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加强双肩挑教师队伍管理,改善和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质量。继续聘用部分身体健康、有敬业精神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外聘教师。
2.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队伍目前尚存在师生比偏高、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整体队伍水平尚不足为学院提升内涵提供强劲动力,离学院创建全国民办高校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还很远。具体来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规模上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低人数要求,尤其是纯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队伍水平上,教师队伍中学科领军人物少,高水平人才不足,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中级职称教师水平提升动力不足,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在学历提升、职称提升上缺乏动力;在服务与管理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为此,既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增加纯专任教师人数,适当增加专职管理人员;也要加大培养力度,推动更多老师脱产访学、攻读高一级学位,提升队伍素质;更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以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既利于管理、又助力教师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特长,使其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的统一,使全体教师甘于拼搏、乐于工作。
3.教学服务
3.1教学经费与设施
原社科部教学经费由基础部统一管理,由学校统一拨款,除教学经费外,学校保证每年生均20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经费使用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专门开设社科部资料室,每年用于书籍与资料征订超过万元,并给予教师自由采购图书资料的权利现有藏书(含期刊)即达近8000种册,涉及思想政治、法学、教育学、数学、文艺、体育学等学科,另有音像图书多部。
3.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原社科部按照基础部统一的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按照“新的教学大纲、新的教学方法、适用的教材、科学的考核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高水平的教学梯队”六项标准来规范课程建设,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
3.2.1 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我校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开足开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课程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展开全面改革,各有千秋。“基础”课程以案例教学、知行合一为抓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原理”课程以考试方法改革、课程论文撰写为抓手,训练学生哲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成为学校核心课程;“概论”、“纲要”课程以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抓手,推动应用性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学校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于201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清晰的目标、教学团队建设、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教学手段,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基础”课程深入开展彰显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的探讨,进一步明确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根据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把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以教材为载体、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和未来高级应用型人才发展需要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确定“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板块,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3.2.2 以选修课为平台,拓宽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服务于学校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结合我校实际,为考研班学生开设考研政治辅导班与冲刺班;专兼职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开设哲学、历史、国学、心理学、创业等方面的选修课,并积极参与尔雅课程的线下辅导。这些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既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更广阔空间,又为创新创业教育作了良好的探索与实践;既满足学校应用型改革的需要,又满足了部分学生对探索世界、思考人生的需要;既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又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影响力,有利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余永林博士,为家扬书院学生开设《西方哲学史》,以西方哲学史上重点人物的生平、时代背景介绍和原著精彩段落与哲学经典命题的解读为切入点,以历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考本身,使其不仅掌握知识性的信息,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更带领学生走入哲学家的世界,使其学会哲人观察世界、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启发学生自己一起思索经典哲学命题,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学会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则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呼应新时期学生家庭和学生创业需求开设的一门实践类选修课程。该门课程通过对企业、创业等职场元素的分析和介绍,通过测量工具和团队游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者基本特征和所需素质,使学生了解从产生商业想法、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运营的企业发展、运作的基本过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较为深入的了解职业环境和商业的基本运作过程;同时掌握建立和运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及技能,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附表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选修课程一览表
类别 |
课程 |
主讲人 |
通识类 |
国史探要 |
陈俏巧 |
文明与野蛮:中国人的故事 |
冯伟 |
西方哲学史 |
余永林 |
幸福成功学 |
刘斌 |
中国抗日战争史漫谈 |
蔡振京 |
创新创业类 |
大学生KAB创业基础 |
曹斌、张纯等 |
实践应用类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陈乐敏 |
人生管理CEO |
谢凌云 |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 |
李星乔 |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职场社交 |
杨礼雕 |
考研政治辅导 |
江宏 |
考研政治冲刺辅导 |
江宏 |
网络课程类 |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 |
林依爽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 |
张玲、陈俏巧 |
3.3 教学改革
学校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学校以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建设龙头,着眼于“大思政”视角,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才规划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开设《思政实践课》,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以校核心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合一”(在线考试、课程论文和平时表现)考试方法改革为起点,开展全面的考试改革,实行“一页纸考试”等方法,并尝试无人监考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校应用型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块专题式”教学亦取得较好成绩。
3.3.1课堂教学改革丰富多彩。
我校坚持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当规模,2016-2017学年百人以内的教学班在八成以上,并在所有课堂中采取“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方式,探索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赞美式、导读式、新闻解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合作性学习的“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组织,是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为主的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为评价标准,是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激烈的辩论与幽默的表演中,使艰涩的理论直入人心。如“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温饱是否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艾滋病是否医学问题”、“治愚是否比治贫更重要”、“大学生谈恋爱是否利大于弊”,“道德修养中自律更重要还是他律更重要”等辩题既切中教学要点与时事热点,又与青年学生的兴趣与困惑相契,效果突出。又如学生自觉形成的“小品表演教学法”,以情景剧、历史剧等方式,寓教于乐,启迪思考。还有“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3.3.2考试方法改革逐步推进。
思政课考试回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为重点,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行为管理”的理念,实施考试方法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小组演绎等自主学习业绩,期末考试则有机考、“一页纸”考试等多种形式,并大胆尝试无人监考,既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既重视学生学习的客观效果又重视学生的主观努力;既重视教师的能动作用又重视教考的部分分离,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过程的考核比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已全面实施“平时表现+课程论文+在线考试”的考核方法。“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优良学风的养成,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课程论文”则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的分析与运用能力,使其在学生甫入大学,即接受严谨的学术和思辨能力训练;“在线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积极探索多种考试方法,在新修订的《浙江树人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实施办法》、《浙江树人大学<基础>课“一页开卷”考试制度规定》中,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强化“过程管理”、“行为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平时考核中,设立包括出勤率、专注度、主动性、参与率、守纪率等考核因子,有效推动学生平常学习、讨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2016年12月,在杨汛桥校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尝试开展“无人监考”。“无人监考”,考的不仅是学业知识,还有学生的道德和人格。通过试行无人监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加深对诚实守信的深刻理解。“诚信考试”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测试,也是教他们“学会做人”的有益尝试。
3.3.4实践教学大胆突破
自2011年秋季开始实施独立学分、学时、考核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从“大思政”的视角出发,整合和梳理学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教学的组织资源和教育内容,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才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三者融为一体,编著《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教程》,设计了“课堂教学”、“学期内实训实践”、“暑期校外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三板块,创新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框架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3.4教学质量保障
原社科部在基础部领导下,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监控与评价措施有力,保证了教学秩序良行运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重要教学环节,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了质量标准,保证规范的可操作性。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制订了严格的规范。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基础部将质量管理作为动态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和改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调换课、更换教师都必须履行审批程序;命题、阅卷等管理严格,实行责任制,命题方案统一研究制定,命题工作有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成绩录入需要2人以上审核方可提交;落实领导听课制度,学校、基础部二级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巡视考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进行全面督导、检查;严格执行日常“六查”制度,持续开展“优秀课堂”和集中教学检查制度,学期中进行以师德师风、课题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为重点的期中教学检查期末集中教学检查制度,学期末进行的以考试、考风、考纪等为重点的期末考核检查,确保每一门课、每一个老师、每一堂课都保质保量完成。
3.5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实效性不足、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引导大学生建立普遍的价值共识,不能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对本课程的不理解、不支持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教学努力无法得到学生与学校的认可,又存在脱离实际、理论素养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既受理论与现实困境和教材不完善所限,也受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水平有限影响,同时部分受到高校应用性改革下不断挤压学分和理论教学学时的压力。
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紧紧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始终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个角度,以完善教学内容为抓手,建立兼顾系统性和整体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教材-教学体系;持续推动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坚持课堂讲授纪律、持续推进优秀课堂建设前提下,不断探讨、尝试有效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一步推动思政实践课建设,开创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多、内容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动课程思政,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开创更多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学生实际的通识类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提高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持续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法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实效;推动教师进一步贴近学生,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层面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学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得与国家意识形态背道而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专业教师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牢牢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核心观念,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唱反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
4.育人与社会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又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4.1 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读会、反邪教协会和尚友书社。其中研读会主要关注党和国家的理论学习与热点评析,反邪教协会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信仰与精神生活,尚友书社重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社科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提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树人讲坛、学生生活、新闻热点紧密结合,组织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理论报告、学术沙龙、师生论坛、杭城采风、读书会、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个人成才与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我院余永林博士有感于学校通识课程的薄弱,有感于个别学生对经典的渴望,于2014年10月,自发组织部分学生读书爱好者成立“尚友书社”。书社以“生活、读书、互助”为主宗旨,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读书,每学期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无偿为学生讲授经典及其内在的思想与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享心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遨游书海,扩展思维视野,并带领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服务社会,践行自己的育人格言:“就课堂而言,唯有经由自己认真思考过的东西,才可能把它从教室里带走!”尚友书社成为树大一批爱书之人的殿堂,正如学生所说:“因为热爱阅读而来到书社,在这里遇到更多同样热爱阅读的同学。”“任凭外界变化,一张圆桌,两位老师,大家围在一起,不需要多高端的设备,一本书,一群有向学之心的同学就足够。书社虽小,但每个同学都在书的引导下,怀着赤诚的心向前走,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师生相处其乐融融。”“书社之阅读就如一座座的路灯,当你黑暗中缓缓前行,它让你知道,每一段路,都有一段光明;每一次经过,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灵魂的相遇。”
4.2 专职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党务工作一线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与学生打交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学生奋发向上是其本职工作,而纯专任老师长期存在不与学生亲近、不了解学生、不参与学生活动等现象,使纯专任教师的影响力大受限制,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院鼓励教师担任学院兼职班主任,自第三轮岗聘开始,要求每位教师在聘期内必须担任班主任。纯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除更加直接、全面投身于育人工作外,更有助于纯专任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会与新时期大学生打交道,学会因材施教,抓住其兴趣点,以其感兴趣的话语和方式讲述理论与热点,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4.3 为考研学生提供全面辅导
我校考研班已送走十一批学生,十一年来,把三百多位学生送到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甚至取得博士学位,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无私奉献。2006年,在时任社科部主任的许跃宇老师推动下,基础部正式设立考研班,社科部的青年教师在考研班成立之初,即积极投入其中,担任考研班班主任和辅导老师。许跃宇老师带领罗云、江宏等青年教师,不仅全面、全过程指导学生的考研政治复习,还成了考研学生的知心大姐和报考顾问。从最初的电话24小时开机,到现在的微信24小时在线,不分白昼黑夜,没有寒暑假,为学生授业解惑,为迷茫的学生寻找方向,为意志消沉的学生打气鼓劲,为急躁不安的学生安抚静心,为学生准备报考指南,为学生寻找复习秘籍……于是他们成了考研班学生离开树大后永远怀念的老师。
4.4 把脉浙江省情,助力浙江发展
研究国情、省情,了解国风、民风,宣传政治、理论,为地方服务,为社会服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动态、准确理解理论的基本条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讲好故事说好课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在要求。因此下基层、入城乡、做调研、写报告、提建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修课。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也鼓励教师在科研上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为地方、社会服务。
比如我院尹晓敏教授,近些年来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她还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担任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特约研究员。其撰写的《我省新经济类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报告核心成果刊发于浙江省社科联《成果要报》2017第45期[总第177期];该成果于2017年7月18日获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同志肯定性批示;撰写《杭州市工业治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报告核心成果刊发于杭州市社科联《成果要报》2016第3期[总第149期];该成果于2016年6月25日获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同志肯定性批示,并于2016年5月30日获杭州市副市长戚哮虎同志肯定性批示;撰写《民营经济强市建设视野下的杭州民营企业负担调查及减负建议》 研究报告,该报告核心成果于2014年获杭州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洪庆华批示,并在杭州市政府文件中有所体现;撰写《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和实施手册》研究报告,该报告核心成果于2013年被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采纳,已编印下发至全省相关企业。
4.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部分教师对“育人”缺乏充分的理解,尚不能充分领会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思想,不能准确处理课堂内教学“育人”与课堂外实践“育人”的关系;对教师考核指挥棒下开展的一些育人工作,个别教师存在敷衍现象,投入不足,实效不明显;对地方社会的研究与建议不足。为此,首先要改革教师考核体系,适当调整不同类型教师在教学、科研、育人方面的比例,加大育人考核成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中的影响因子;其次,要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为纯专任教师构建更多育人平台,并加大对教师育人工作的考核。
5.特色项目
5.1 统分结合,坚持科学、全面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方法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励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能动力,从而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内涵的提升。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存在行政干预色彩强、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结果运用不合理等问题,深受高校教师的诟病。因此,高校评价体系是现代大学建设中的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来自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课程的教学,要对其开展合理、高效的业绩考核,难上加难。原社科部坚持把专兼职教师作为统一整体,又予以适当分类,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合理、高效、切实推动教师成长与价值实现的教学业绩考核方法。
5.1.1 统分结合,开展教师教学业绩考核
首先,坚持教学上的平等性和教师身份的同一性。评价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评价的内涵与内容。“教学业绩考核方法”考核的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业绩和成效,而不是科研工作,也不是行政管理。学生是不会顾及讲台上授课的老师的其他身份的,不管其是否纯专任教师,也不管其职称高低与学历高低,只要课讲得好,学生能入脑入心,就是好老师,教学就有实效。因此教学业绩考核的前提是所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一律平等,全部参加统一标准下的考核,统一评分、统一排队。
其次,根据教师身份的不同、从事课程的不同予以多重分类,不同类别可沿用不同指标体系。首先考虑“思政实践课”的特殊性,其教师理论教学时间少,而更重视其实践育人效果,因此此类教师单列为C类,突出其实践育人效果,比如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是其重要指标。其他教师,则分为纯专任教师和双肩挑教师,分为A类和B类。A类是专职教师,B类是一般双肩挑教师,两类教师均从事思政理论教学,但其工作量要求明显不同。因此,这两类教师的不同不表现在教学效果上,而表现在教学工作量上。
5.1.2 既体现学生主体,又注意保证其客观性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高校普遍采用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评价,但学生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又是显而易见的缺点,教师严谨的态度与严格的课堂管理往往为个别学生不喜欢,学生评教甚至成了个别学生报复老师的途径。原社科部采取多项指标来完善评价体系,使其更完整、更合理。首先引进校外同行专家评教和督导评价。相较于学生更多的依靠学生的个人喜好,专家评教更能准确判断其教学功底、教学素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就能更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业绩,而多位校外专家的匿名评价则保证了其公正性。再次,创造性运用同一平台评教,即让所有参评教师在同一班级给同一批学生授课,并由同一批学生评价,确保学生标准的一致性,大大提高学生评教的客观性。
5.1.3 既注重课堂教学效果,也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及其他育人服务工作
课堂教学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但非唯一途径,因此,原社科部把教师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及第二、第三课堂育人成效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综合考虑教师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舆论引导力等综合因素,除教学、科研等基本业绩外,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辅导学生课题、社会实践、新闻宣传工作等方面的业绩。这样不仅完善了指标体系,使其更全面反映教师工作内容,而且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别教师的工作重点,使其在同一指标体系内保持了相对充分的选择权,从而确保同一体系对于不同类别教师的公平性。
5.1.4 评价既有利于推动工作,有利于推动教师个体成长
完善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激励教师积极性,推动教师在逐利性下根据自身特点承担多种工作;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使不同类别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利于推动教师扬长避短。而每个考核期结束后的教师评价考核表,清晰指出了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和教师本人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所处的方位,有助于教师认清成绩与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推动教师成长。
5.1.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原社科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实施细则》经过多年运行,不断完善,尚有不少问题,主要有指标体系片面关注全面而失于琐细仍无法满足工作的进展和改革的推进,平台班评教受到学分制改革的挑战,专家和督导听课面临两校区运行的难度,学生评教的公正与客观性始终无法实现等。为此,一方面要不断修订细则,以满足新工作要求,如无手机课堂的创建;也要全面梳理既有指标体系,分类综合,既体现全面性,又保证有效性;还要创新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方式方法,使其既有利于开展工作,又有利于保证客观公正。
5.2 《大学生涯(思政实践课)》的有效探索
我校自2011年为全校新生开设《大学生涯(思政实践课)》以来,其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惊喜不断的教师队伍,为其赢得校内外的点赞之声,成为树大学子新的起点,也开创了我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它是全校所有新生进入树大后的第一门必修课;它是校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各学院、部门参与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的校内第一“大”课,是名副其实的树大“第一课”。
5.2.1 课程特点:“大”与“新”
所谓“大”,一是志向大。课程的设置立足“大思政”,立足“大学”,要培养大学生面向大世界、大社会的大胸怀与大抱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大学生的成长、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可谓立意高远。二是力度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单独开设实践课,已是一高瞻远瞩之大动作。而为了确保其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学校专门印发《浙江树人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试行)》,把《大学生涯(思政实践课)》纳入必修课,对实施对象、人员、各环节要求、学生评分细则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三是力量大。在校党委书记亲自领导之下,本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社科部)、学生发展与服务处、教务处,以及各学院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授课教师则来自全校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各学院不同专业的专职老师、学生事务管理员、班主任等;各学院还指定一个学生事务管理员专门负责该课程在本学院的实施。从来没有任何其他的课程可以像这门课程一样,调动全校各个部门,得到所有学院的支持。正是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本着朴素的引导学生成长的共同心愿,实践着教书育人的本质。
所谓“新”,一是内容新。课程由理论讲授、团辅实训、社会实践三大板块合成,其创意之新显而易见。其中理论讲授部分使用的是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我校自编的教材《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教程》,并根据实践经验与形势变化而及时修订,保持其新意。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博大,分六章,分别对大学的本质与树大的追求展开解读,为学生解入学之惑、成长之惑,授学生以大学学习、终身学习之法,为学生勾勒世情、国情、省情和校情。既直面青年学子的压力与困惑,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素质,引导其恰当地规划大学生涯和人生之路。二是形式新。思政实践课采用了全新的教学形式和课堂形式。三大板块内容各异,形式也各异,每次课的老师也是全新的。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灵活多样的团辅活动,辅之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寝室文化展示,更有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下节课是谁来上、到哪里上、上什么内容、玩什么游戏都是未知的,这些未知又化为期待与惊喜,最后收获的是懂理论、学方法、明世情、亲体验、画未来。三是手段新。一方面是上课手段新,课件、视频、游戏、自我展示;另一方面是考核手段新,一张试卷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与方法,一份调研报告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和对人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份成才规划,是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展示,更是对大学四年乃至更长人生的规划图;还有一方面是交流手段新,师生可以通过视频、游戏、微信、QQ等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无障碍沟通与交流。
5.2.2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
其实,“大”与“新”都是对“多”的整合。以核心目标统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多门课程融合,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请进一个课堂,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股力量拧成一股,这是对目标的整合,对需要的整合,对资源的整合,对力量的整合。这样的整合是在不断地磨合中实现的,磨合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打造了一个联动机制,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思政实践课的实施需要联合多部门、各学院,需要联合教学设计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学生干部、专业老师等多支力量,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各群体的合作,各学院、各部门提升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与支持,增强了互信、形成了共识。以此为契机,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和有效途径,打造联动机制,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度和有效性。
二是培养了一支育人先锋队。对于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学设计人员来说,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实践促使其提升了理论修养,提升了大局观和整体观,同时加强了专业修养。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怎样在一门课内满足没有固定教师、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不同上课形式的需要,要确保每个教师在准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上课地点,并非难事,需要有极大的协调能力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老师来说,思政实践课推动他们思考如何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浓缩在一堂课里,推动他们进一步关注现实、关注学生,对他们的实践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其他专业的老师来说,原本他们置身事外,轻视甚至歧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增强了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了他们全员育人的思想,也推动他们与学生的融合。对于年轻的学生事务管理员来说,思政实践课提升了他们的理论修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并得以快速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这样一支专业不同、岗位不同的队伍,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是我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典范。
三是形成了树大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涯(思政实践课)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设计了校本教材和校本教学,从空间、时间上扩展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空间上来说,课堂分教室内外,实践地点分校园内外,关注的问题大到世界大势,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从时间上来说,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本课内,同学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看到了中国近代的探索,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看到树人大学的成长;同学们看到了现实,看清了世情、国情、省情,明了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同学们开始思考未来,开始规划人生。而且本课程从第一节理论教学、第一次实训到完成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历时三个学期,而对同学们大学生涯规划的检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更从这里向以后的人生延伸。这样的课程既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更贴近现实,更贴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了其有效性;又深化了实践课的内涵,并非只是单纯的参观、访问与调研,并非一定要走出去,而且可以直接指导学生的成长。可以说,这样的实践教学,以生为本,切中要害,切实将理论内化于心、内化于行,是真正有用的实践教学。
四是塑造了树大“开学第一课”的品牌。新生甫入树人大学,是充满期待与不安的,充满疑惑的。大学生涯(思政实践课)正好帮他们解开了疑惑,告诉他们如何玩转“我的大学”,如何安排“我的学习”,如何打造 “我的生活”、“我的人际关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涯”;告诉他们,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实现“我的价值,我的追求”。他们从这里思考大学生的责任与追求,为了自信地走向社会而规划四年的大学时光,为了更远的未来暗下决心。而为他们排忧解惑的老师们,是精心挑选的学长学姐们最喜爱的老师,让他们放下疑虑,爱上树大。这是他们的大学第一课,是他们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起点。
5.2.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是师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融合还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学任务繁重,还需要有更多的学生喜爱的专业教师的投入。同时,也要深入探讨对课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其次是资源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需要有更多的思政实践基地,以满足学生需求,以持续开展调研与服务,使我们的实践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好地整理我们的实践成果,编写案例集。再次是教学管理问题。由于涉及太多教师,每个班级无法在固定时间上课,且时间上的跨度大,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如何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始终是一大难题。可以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着手。充分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学院的各项要素,建设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生教育平台;调动更多受学生喜爱的专业教师的投入,吸引专业教师自觉投入课程思政中;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师评价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讲座式理论教学的路径和效果,提高课堂实训实效,提供更多学生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评价方法;扩充教学资源,立足地方,推进校本特色与绍兴特色融合,进一步利用多媒介,推进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