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生社团 > 正文

探访艾青故居,赓续红色血脉——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华分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发布日期:2021-07-16 | 点击数:

7月9日上午,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暑期实践金华分队的艾青故居小组到达了目的地——金华艾青故居。这是一支由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小分队,该小分队以“学习红色英雄事迹,慰问中共老党员”为主要活动,在艾青故居进行了探访。

艾青故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华分队探寻红色足迹的第三站,位于傅村镇畈田蒋村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小组在柯进华老师的带领下,各个小组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一点一点走过艾青故居,学习和感悟艾青先生传奇一生。

首先,刚刚踏上畈田蒋村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便是艾青故里的巨大石碑,以及艾青先生在1938年写下的著名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中最出名的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柯进华老师和小组成员一起在艾青故居朗诵了《礁石》《我爱这土地》,艾青先生那真挚、炽热的爱国之情扑面而来,令人不禁动容。

然后该小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了蒋氏宗祠,明白了艾青先生祖辈们的辉煌。接下来,小组正式进入了艾青故居,聆听讲解员口中艾青先生的不一样的童年经历。

艾青先生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的母亲在生艾青先生时难产,经历了48小时才将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算卦先生说艾青先生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一直到5岁才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艾青先生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青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大堰河的乳儿。在大堰河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正是因为如此,艾青先生才能在1933年写下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著名长诗。

听完了艾青先生如此坎坷的童年经历,小组成员整顿心情,重新出发,继续了解艾青先生的传奇故事。艾青先生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虽然被捕,但在狱中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7年后他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艾青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才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看着纪念馆中艾青先生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滑过,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满腹才华,满腔赤诚的青年才子慢慢走过他的一生。我们小组内心的震撼与炽热无处安放,唯有用艾青先生那满是情感的诗歌才能表达。在纪念馆那个小小的录音室里,留下了我们小组的真挚情感。

艾青先生是一位吹芦笛的诗人,但他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出色的红色英雄人物。我们在向艾青先生这位党员表达敬意后,也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最后,小组前去看望住在畈田蒋村的一位老党员,艾青的直系亲属,也是艾青故里的管理员蒋祥荣老先生。在表达了我们小组对老党员的深切敬意后,小组送上了水果茶叶,希望老先生身体健康,看着祖国繁荣富强。

此次暑期实践,促进了小组成员的相互理解配合,增强了小组对革命先烈、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提升了小组成员党性的修养和凝聚力,懂得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