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我院举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改课题开题汇报会

【 发布日期:2019-12-02 | 点击数: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高等教育“十三五”人才培养项目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我院于2019年11月26日组织开展省“十三五”第二批教改项目申报开题汇报会。此次汇报会,经本人申请,分别由来自思修教研室的林依爽老师和来自原理教研室的罗云、余永林老师进行了汇报。

林依爽老师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体会出发,开展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对策研究——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她分别从项目意义、现状分析、改革方案与计划、项目预期成果、项目特色及创新之处、教改基础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此项教改围绕着“切实增强学生在思政理论课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重点,教研教改的主体思路是在前期调研、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首先要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描述和期待,了解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需要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挖掘提炼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同时,尊重学生群体中的对思政理论课获得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将以“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为方向,明确思政理论课的“使命”,创新思政理论课“多元模式”的教改内容,以更多样的教学实施增强获得感的“含金量”。

罗云老师则围绕着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角度,开展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以亲和力为导向的《原理》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她指出“原理”课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政课程,它的内容无疑属于经典,理论性较强。用理论的透彻性去赢得学生,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教学富有亲和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的题中应有之意。罗老师分别从“选题”、“论证”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并打算从“定方向和目标——“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及指标体系”、“定理论分析工具——新时代高校四针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定坐标——纵向:新时代思政课新使命,横向:西方国家思政课经验借鉴;轴心:思政课亲和力问题现状梳理”等三方面开展研究。

余永林老师则根据两个学年的实践,尝试一种《基于“问答”模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该课题的基本目标是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探求真理的共同体。他指出“问—答”模式,基本的主张是,学问的源泉首要的是“问”,学会问出有质量的问题,比起作答更为重要,问问题的质量体现出思考世界思考自我的深度。该课题专注于聚焦式、征集式的问答模式,老师以适当的方式来回答,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做出回应,有些个性化的隐私性的问题则私下作答。这种“问—答”模式,一方面,内容上是教材的延伸,拓展所学的基本知识;一方面,空间上是课堂的延伸,这些“问-答”不单是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是凝结着课后的思考。

    三位老师充分的准备和教研教改的深入思考赢得了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学院还专门安排了教学委员会成员进行现场打分,以形成学院评审意见,向学校做出推荐。会上,张玲副院长结合学校教学例会的会议精神,结合“十三五”期间我省和我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今后教研教改的方向:要围绕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四新”建设、应用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度产教融合、“金课”建设、“互联网+教学”等重点工作,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认真设计、实施和验证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有效提升专业、课程的内涵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